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12年走出乡村特殊教育蝶变之路

来源:作者:时间:2022-10-21 11:02:52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仔细听……”在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大邑特校”)的学前部教室,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课堂指令的练习;在职高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热菜制作、中式面点制作、家政服务、酒店礼仪等内容……随着学校改扩建大楼的投入使用,继去年职高部实现招生后,今年学前部也正式招收首批学龄前特殊儿童。至此,这所学校迎来了十五年一贯制学校的“华丽转身”。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从建校时的九年一贯制到如今的十五年一贯制,这所特殊学校以勇立潮头、探索创新之势不断融入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率先扛起成都市15年特殊教育体系的发展大旗。从率先开办培智高中到学前融合幼儿园的逐步探索,从探索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到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正式落地,面向新时期的大邑教育在学段衔接、普职融通、优质发展的区域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模式中破茧而出,全面开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这是大邑县聚焦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是大邑教育迎着教育综合改革“1511”发展思路的“春风”,迈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实步伐;是一群大邑教育人秉承“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的教育信念,怀抱“有温度的特殊教育”理念,在“优教大邑”的建设步伐中书写出的“美丽而有温度”的教育新篇。

\

  从无到有的“华丽转身” 探索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特色路径

  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课程和专业的康复指导让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明媚的笑容;绿树下充满着学生的欢声笑语;餐厅宿舍有着细致体贴入微的教育温情……一幕幕温馨有爱的校园场景背后是一所乡村特殊学校走出特色发展的“突围路径”。

  教师方丽娟至今还记得2010年建校时学校面临的种种困境。当时,特殊教育发展还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欠缺专业的师资队伍,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也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如何让乡村特殊儿童享有优质而公平的教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问题。

  随着国家、省、市、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落地实施,在大邑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大邑特殊教育发展以区域发展为牵引,以大邑特校为辐射,通过整体“盘活”全县特教资源,形成县域特殊教育发展的“向心力”,全面构建起区域融合教育区域服务体系:依托大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构建起以特教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县域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格局;通过全县设立23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实现资源教室区域全覆盖,建立1+5+N的融合教育区域服务体系,为每一名特殊孩子提供专业而适合的教育。

  与此同时,依托大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特殊教育发展为载体,为全县教师素养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一次次的“送教上门”、一场场的巡回指导中,越来越多的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去年5月,校长刘莎在成都举行的百年特教名校研讨会上代表成都市向全国发出了大邑特殊教育的“最强音”;教师王金萍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资源中心白萍老师成为区域融合教育的有力推动者;音乐教师张瑞带着学生们走向各个闪耀舞台,让社会各界看到特殊孩子身上散发的光芒……

  从一所特殊学校到特殊教育的全域辐射,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五年教育的全面覆盖;从构建义务教育格局到探索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大邑县以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以十五年一贯制特殊学校率先落地,走出了一条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特色路径。这是一所学校投身特殊教育发展洪流,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的创新“突破”,是大邑教育立足乡村振兴走出“有温度教育”的一种教育样态,更是一方政府心系民生福祉、全域一体化推进教育事业的一次大胆“破冰”。

\

  推动学前教育步入“深水区” 让残疾幼儿享有专业优质的康复教育

  早在2020年初,大邑县教育局就开启了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项目,大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始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先试先行,全面撬动学前融合教育“内生力”。从2020年的两所融合幼儿园到2022年的五所,大邑县通过探索符合其县域特点的学前融合教育,全面提升学前融合教育质量。今年7月,作为成都市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和“教康结合质量监测”项目的牵头单位,大邑特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为全市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案例。

  今年九月,大邑特校学前部正式招收学龄前特殊儿童,成为全市首个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从上学期开始,学前部部长李雅丽就一头扎进各项筹备工作中。从学前部筹建到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她与学前部其他三位老师进行了缜密而细致的学情分析,结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从感知能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认知能力、语言交流七大康复领域入手,不断完善课程构建。在原有学前融合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完善学前融合教育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培训,强化巡回指导和个案研讨,将学前融合区域发展引入“深水区”,为学前特需儿童提供专业而优质的服务。

  “学前教育更需要家校之间沟通。”学前部针对入学幼儿的具体学情,分阶段、分主题开设了适应性阶段课程,并结合康复课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训指导课。针对每个孩子的康复训练情况,老师们还会通过视频推送、线上录课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及时反馈和专业的家庭康复指导。

\

  打造培智高中的“大邑样板”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保驾护航

  去年九月,大邑特校在全市率先开办特殊教育培智高中,并成功备案“中餐烹饪”“汽车美容”“家政服务”等专业。经过一年的课程打磨,今年学校职高部有了更为丰富的课程体系:高一的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了家政服务、酒店服务、家庭烹饪、礼仪、居家劳动、休闲娱乐、职业指导、社区融合、应用语文、应用数学等课程。高二的中餐烹饪专业开设了热菜制作、中式面点、刀工、烹饪原料、礼仪、休闲娱乐、应用语文、应用数学等课程。

  立足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针对学生毕业后的转衔问题,学校通过探索本土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回应老百姓最关切的特殊学生毕业走向问题。学校通过分析区域内残疾学生就业优势和方向,立足学生及家庭现状,整合就业资源,提供个性化、生态化的职业课程;以学生支持性就业为导向,建立以职业素养课、就业心理指导课为基础课程,中餐烹饪、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为职业转衔课程的“2+3”课程模式,同时以市级课题《特殊教育职教高一阶段烹饪专业培智课程的开设实践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进行培智高中教育教学研究;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校内开辟“美味厨房”“开心农场”等实训阵地,在校外建立育人、产业、资源对接的实习基地,通过打造个性化、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引导特殊学生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好家人、好公民和好榜样,让他们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实现自给自足,成为幸福生活的追求者和创造者。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职高部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原有学校骨干力量基础上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教学经验丰富、从教三十余年的高级教师;有专门从事培智高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有理论丰富、专业扎实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还有持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职业高中外聘教师,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为学校的职业教育注入了发展“强心剂”。

  给特殊孩子一个“闪亮舞台” 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精彩

  今年8月,学校羽毛球队代表成都市在四川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奥羽毛球项目上大放异彩,捧回了1金2银2铜的耀眼成绩。近年来,大邑特校的孩子们站上了足球场、羽毛球场、田径场等体育竞技赛场,传递出大邑特殊孩子独有的自信光芒。作为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融合学校,学校致力于通过特奥融合项目的开展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流融合。通过实施“体育复健进校园”“特奥项目进课程”,帮助特殊孩子进行有效的运动康复。

  此外,针对特殊孩子的能力层次,学校开发出竞技型、运动员发展型、休闲型三种融合运动模式,实施了五大特奥项目,组建了游泳队、融合足球队等学生社团,以特奥融合项目为载体,为特殊孩子搭建积极、快乐、多彩的交流平台,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目前,成都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正在推进“教康结合”等11个项目的质量监测工作,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牵头负责的两个项目是质量监测的重点和难点。这与学校近年来扎实推进“教康结合”密切相关,作为大邑县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学校通过革新课程设置、完善专业设施、优化教师队伍、强化部门联动和重视家校协作等,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与康复计划。在培智新课标基础上,通过“调”教育、“增”康复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将学生的康复训练落在实处,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特殊教育是彰显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大邑县特殊教育从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为教育理想,用十二年的坚守与努力,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适合乡村特殊教育的蝶变之路,为每一名特殊学生提供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刘莎 谢函颖/文)

中国教育报道

上一篇:技能实践 学以致用——大邑县特殊学校职高部开展社区技能实践活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