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微探——以杜甫“泪”诗教学为例

来源:中国教育报道作者:时间:2021-12-20 09:32:05
  诗歌作为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小学高段古诗词阅读教学中依然有不少问题,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文章以杜甫“泪”诗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为例,初探古诗词群文阅读策略,以期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效果,切实拓宽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就教材而言,编者虽选取多位诗人的作品,这有利于学生感知不同诗人形象,但这些作品零散、不系统,不利于学生深入感知某一诗人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使用群文教学的方式适当拓展,结合课内课外古诗词有效组诗,丰盈人物形象。

  就教师教学而言,古诗由于体裁的特殊性被教师视为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仍然呈现出一种僵化、程序化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根据教材里面的古诗,教师常常就单篇古诗进行分析读,通过知人论世、朗读释义、品味情感、理解形象等步骤去理解诗歌,在“一问一答”中消解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以及审美能力的目标,也磨灭了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势必影响古诗文教学效果。其二,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代学,未能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能否将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而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议题合理的选择具有结构性的古诗词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师则以引导者和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在课堂参与中获得成就与满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就学生学习而言,古诗这种文学体裁,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易让学生有距离感,有些诗歌文字晦涩难懂更让学生望而却步,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有挑战、有共鸣的议题,让学生在发现与探究、求同比异里,主动归纳整合,理解诗歌,丰盈人物形象。

  探究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群文阅读教学法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简称“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里,针对同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教学。它是教师首先确定一个议题,然后根据议题选择文本进行组合,通过“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它运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能够弥补当前单篇古诗词教学的部分缺陷,在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地认识人物形象,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增强学生阅读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策略在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组诗

  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里,针对同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教学。在小学高段古诗群词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作者、体裁、习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议题组诗教学,议题的选择要有激趣性、可议性、文本关联性。根据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在杜甫“泪”诗教学课例中,教师依托成都本土文化特色(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根据学生经常去杜甫草堂游览的学情,以诗人杜甫为议题,组合杜甫不同时期带“泪”字的诗歌,探究杜甫的人物形象,《春夜喜雨》《春望》《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本关联,巧妙组诗,有趣可议。

  (二)“巧”教学

    1.理解古诗,学法渗透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古诗阅读方法的使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方法的调控和整合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杜甫《春望》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诵读、抓关键词,结合注释、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诗文大意,理解主题思想。

  诵读是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诵读更有助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丰富的内涵情感,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自读、同桌读、齐读、合作读、配乐读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感的设计,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古诗词言简意丰,讲究“炼”字,即用极简的字词传递尽可能多的意思与丰富、深沉的情感。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品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诗所表达的情感。此次教学中教师以“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悲伤,从“溅泪”一词想到诗人泪如雨下,泪如泉涌的情景,从花鸟草木等美好的景物中学习作者以乐景衬哀情的写作手法。

  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好的诗词更像一幅画。让学生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有利于加深理解。本诗教学通过想象画面,走进诗境,感悟诗人多重的悲伤。先适时为学生补充背景资料: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再让学生想象繁华与破败的长安城景象,想象百姓生活的巨大反差,想象诗人自己妻离子散的悲惨,在充分的想象表达里感悟诗人的家国泪,黎民泪,亲人泪,走进诗人心忧国家与百姓的家国情怀。

   2.对比阅读,求同存异

  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把学习《春望》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运用于《蜀相》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三首诗的对比阅读中,求同存异。这三首诗中虽都有泪字,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有差异,《春望》是忧国忧民的泪,《蜀相》是壮志难酬的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国家收复失地后喜极而泣的泪。这种品析的过程是一个提炼整合的过程,将学生领入深度思考的境地,发现文本的更多奥秘。这种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采用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能够对一组古诗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在对比分析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整合阅读,丰盈形象

  通过对古诗进行群文阅读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受任务学习驱动,根据自己直观的群文阅读体验,总结出有自己独特个性、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单篇学习后得出的比较单一的,只有某一个特征的、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教学的最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杜甫含泪的诗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里丰盈人物的形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兄弟分离之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对战争的痛恨,国家的叹息之泪;“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思乡与漂泊之泪;“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是诗人借宋玉抒发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难以施展的无奈之泪;“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泪……教师抛出“你在这些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杜甫的形象立刻丰富起来,从而理解“诗圣”之所以称为“圣”,是因为他的泪中既有百姓、国家,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通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将更容易走进杜甫,理解杜甫的诗,提升诗词赏析能力。

  (三)巧延伸

   1. 走进历史古迹“悟经典”

  我们秉承“生活即课堂”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悟经典”。成都是一座文化古城,处处皆国学,处处皆经典,典型的有成都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永陵博物馆等。此次学习后,鼓励学生带着对杜甫的理解走进杜甫草堂,探寻诗人的足迹,追逐诗人的理想,再次感悟经典。

  2.走进《杜甫传》,启迪人生

  人物传记是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是让读者通过阅读人物事迹,进而了解传主的精神风貌和人物品格,给读者以人生启迪。在本次教学后,引领学生阅读《杜甫传》,从身世背景、人生经历、作者评论三个方面了解杜甫,从他的事迹、语言、行动等方面把握其性格与情感。在阅读中,让杜甫的节操、品行与心志,以及蕴含在诗词中的生命意识、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融入儿童的血液中,滋养他们的生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儿童的精神品格与人生境界。

  3.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学生在多形式的深入了解杜甫后,教师可设置一些实践活动外显学生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如:让学生给杜甫写一封信或为杜甫写一段颁奖词等。这种输出即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学以致用,又能更好地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总之,在小学高段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合理选择议题,巧组诗;关注阅读策略,巧教学;以文识人,巧延伸。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中漫溯,不断前行。   (杜文君  曹咏秋)

中国教育报道

上一篇:弘扬春蚕奉献精神 肩负特殊教育使命——微电影《礼物》荣获第十六届校园影视教育成果“春蚕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