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教育行业垂直网站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演进,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力量。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先后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行动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AI人才自主培养,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产教协同、科教融汇的新生态。在此背景下,本次大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大会汇聚了41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与“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核心议题,分享了在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实践经验。来自全国三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60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学科转型与高水平人才培养。
大会合影
10月18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辛景民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郑庆华,陕西省教育厅信息化处处长李享阳,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傅育熙,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赵鑫等嘉宾分别致辞,高度肯定了本次大会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南开大学副校长方勇纯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自动化系系主任张涛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事业部主任刘茜编审,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兰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锁志海教授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郑南宁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郑庆华致辞
陕西省教育厅信息化处处长李享阳致辞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傅育熙致辞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赵鑫致辞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辛景民主持开幕式
在随后的大会特邀报告环节,郑南宁院士以《AI赋能教育:变革与本质的守护》为题,强调在技术快速演进中坚守教育初心;郑庆华院士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展开深入阐述;南开大学副校长方勇纯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自动化系主任张涛等教授也分别从国家战略需求、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等角度分享了前沿思考与实践路径。
郑南宁院士作题为“AI赋能教育:变革与本质的守护——在智能时代对教育使命与学习本质的再思考”的大会报告
郑庆华院士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卓工培养”的大会报告
方勇纯教授作题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构建招培就一体化认知科技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大会报告
张涛教授作题为“智能时代自动化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大会报告
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会员单位授牌仪式,140余家高校与机构获颁会员单位牌匾,进一步凝聚了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的合力。
郑南宁院士、郑庆华院士为联席会单位授牌
10月19日下午,大会设置了“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职业院校人工智能教育论坛”以及“优秀论文与优秀课程教学案例交流论坛”。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孙宏滨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曾志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科良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李南教授、西安信息职业大学教务处陈愚处长、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浪分别作主题报告。“职业院校人工智能教育论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社长白立军主持,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教务处左浩处长、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设计学院负责人张艳教授、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亚平教授、河南科技大学宋斌、长安大学胡欣、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孙翠改、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余航、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孙瑞分别作主题报告。
“优秀论文与优秀课程教学案例交流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蒋运承教授和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阔副教授共同主持,8位优秀论文特等奖获得者与8位优秀课程教学案例特等奖获奖者分别进行了报告分享,其他优秀论文与优秀课程教学案例进行了线上海报展示和现场交流。在分论坛现场,由《计算机教育》杂志社执行主编王芳为优秀论文特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由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徐飞教授为优秀课程教学案例特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本次大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有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与前沿报告,也有贴近教学实践的案例分享与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我国构建高质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