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进校园:一所农村学校的“知行情意”育人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道作者:时间:2025-08-04 11:30:56

  ——沈阳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家校社协同思政教育新路径

  作者: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姜海军、康宏伟、李长勇

  在沈阳市最南端的辽河浑河交汇处,辽中区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内,一场特殊的主题演讲正在进行。台上,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海军老师讲述着扎根乡村教育的坚守;台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劳模”内涵的思考。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活动,而是该校系统实施《劳模精神进校园》实验项目的生动缩影。这所曾获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的乡村学校,正以劳模精神为支点,撬动一场融合“知行情意”的思政教育变革,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立足乡土,破解育人难题的校本实践

  “农村教育首先应该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这是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面对农村学生未来发展路径相对单一、对现代农业认知不足等现实问题,如何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乡土实际紧密结合?校长项目负责人康宏伟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劳模精神”。

  “我们希望通过劳模精神进校园,打破校域限制,统筹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引导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谛,培养他们成为掌握技能、勇于创新、能服务农村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康宏伟道出了项目的初衷。其核心目标清晰而务实:深化劳模精神认知(敬业、创新、奉献),构建五育融合载体,打造可推广的校本品牌。

  “知行情意”:构建劳模精神浸润的四维路径

  项目的精髓在于创新性地构建了“知行情意”四环节实践闭环,将劳模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学生认知与行动的全过程:

  “知”—— 理论奠基,价值引领: 项目从《大国工匠》纪录片的震撼影像切入,引发学生对“劳模是什么?”“劳模精神有何现实意义?”的深度讨论。通过问题梳理、小组合作制定计划,学生在思辨中初步建立起对劳动价值与劳模精神的理性认知基础。

  “行”—— 实践体验,内化于心: 实践是项目的核心引擎。“寻找校园中的劳模”调查活动让学生拿起问卷和访谈提纲,走近食堂员工、保洁员、优秀师生,在平凡岗位上挖掘“劳模特质”。“学做劳模”校园管理岗实践,则让学生亲身经历一周的岗位履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责任担当。学校制定的《校园劳模评选标准》(劳动态度40%、技能创新30%、团队影响30%),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的综合价值。

  “情”—— 情感升华,榜样激励: 在总结环节,“我是劳模”展示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分享《我的劳模成长日记》,全国敬老好儿女曹芳老师、企业家田荣林等校外榜样带来主题演讲,《最美瞬间》纪录片捕捉身边感动。“劳模精神实践市集”和“积分银行”(积分可兑换“与劳模共进午餐”、“研学”等)等创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建立“小小劳模”示范岗和宣讲团,让榜样就在身边。

  “意”—— 意志锤炼,融合拓展: 项目着眼于培养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依托校企联合学农基地和校内劳动基地,开发了涵盖种苗培育、嫁接、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实践课程。课堂内,科学实验、语文情景剧、音乐脸谱制作、美术粘贴画等精品课实现学科深度融劳。社区层面,结合传统节日和公益活动,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广阔的社会课堂。家校社协同,共同锻造学生的劳动意志品质。

  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的立体育人网络

  于家房学校的实践,成功打破了劳动教育的“孤岛”状态:

  五育并举: 项目将劳模精神有机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劳动实践中蕴含的协作是德育,农业科技知识是智育,体力劳作是体育,艺术创作(如粘贴画、脸谱)是美育,劳动本身即是劳育,实现了真正的融合共生。

  家校社联动: 家庭是“家务劳动”的起点,学校是“理论+实践”的主阵地,企业(如沈阳欣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提供真实产业场景和专家资源,社区成为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舞台。家长担任评委、企业家进校宣讲、社区活动融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利用抖音、公众号等平台扩大影响,积极申报思政一体化示范校,辐射效应显著。

  成效显著:赋能成长,助力振兴

  经过扎实的实践,《劳模精神进校园》项目结出丰硕果实:

  学生成长: 学生们普遍树立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性价值观,劳动习惯、技能、品质显著提升,对现代农业有了深刻理解和认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能力明显增强。

  品牌成果: 形成了包括特色研学课程体系、精品学科融合课、社区实践项目、“积分银行”激励机制、“小小劳模”示范岗等在内的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社会影响: 通过新媒体传播引发区域关注,为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和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板,其探索直接服务于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未来建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反思与启示: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可持续性

  项目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协同机制需深化: 家校社协同需超越简单的“组合”,亟需在目标设定、内容衔接、方式创新、效果评价、监督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制度化设计。

  实践张力待调和: 活动任务跨家校社场景,周期长,与常规教学存在一定冲突。未来需更科学地设计任务,量化时间,优化流程,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学校教育安排。

  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劳模精神进校园》实践,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农村学校落地生根的生动诠释。它以“知行情意”为脉络,以家校社协同为支撑,将崇高的劳模精神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践可行的成长力量,不仅塑造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综合素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乡土、建设乡村的种子。这所位于沈阳最南端的农村学校,以其扎根乡土、勇于创新的实践,为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培育时代新人、赋能乡村振兴,点亮了一盏具有示范意义的明灯。

中国教育报道

上一篇:珠湾青云“智”绘斗门:“新媒体+”赋能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标签